青海“石油工匠”许正祥坚持创新31年 降本增效超2亿
日期:12-03 来源:青海格尔木12月2日电 题:青海“油田工匠”许正祥坚持创新31年 降本增效超2亿
作者 鲁丹阳 孙睿
52岁的许正祥正襟危坐在办公桌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制图,“你看现在的软件多智能,连材料质地都能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这些年轻人学起来都困难的计算机制图软件都是他自学的。
许正祥身后的墙面上贴着“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勘探成果图”和“柴达木盆地涩北一号气田构造井位现状图”;在他右手边是几本常用的工具书:《机械零件设计手册》、《实用五金手册》、《钻采工艺》、《装配维修》、《维修电工必读》……;左手边放着万用电表、游标卡尺,还有一个初具成型的井下配件,“这个东西我已经研发3年了,还没有完成,现在还在不断优化改进中”。
图为许正祥在井上工作。 鲁丹阳 摄许正祥小时候在青海省乐都县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为了谋生,举家迁至坐落于昆仑山下、柴达木盆地边缘的乌图美仁小灶火村过起了游牧民生活,“我们当时住的是地窝子,经常会有野羊的蹄子戳穿用红柳树枝搭建的顶棚”。
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正祥吃的最多的食物只有小麦和甜萝卜,幸运的是他没有错过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开始读书,一直在小灶火村上学到初中二年级,家里年长的3个哥哥姐姐都没有机会读书,只有我们3个年纪小的孩子才读书了”。
图为“许正祥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新研发工房一角。 鲁丹阳 摄初二结束后,许正祥来到距离家140公里外的格尔木市求学,最初没有拖拉机的时候只能坐两天的马车去上学,还要自带炊具解决路上的吃饭问题。
高中毕业后,许正祥顺利进入重庆石油学校学习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专业,1987年他来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称“青海油田”)工作,从采油厂测试队技术员、天然气开发公司采气队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成长为今天青海油田采气一厂副总工程师。
图为摆满井下配件和专利发明的“许正祥职工创新工作室”。 鲁丹阳 摄许正祥的工作地点在井区一线,工作过程中会经常发现一些运行和操作上存在的问题,“遇到问题我就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怎么去改进流程,我喜欢琢磨,有想法就会动手去做”。
小时候许正祥就对机械配件很感兴趣,他二哥在村里开拖拉机的时候,经常会有从拖拉机上换下来的发电机与拖拉机小配件,他就会在没事情做的时候拆拆这些配件,研究一下内部结构,“上初中的时候,我把拖拉机上面的发电机拆出来,再用铁叶做了两个叶片,自己捣鼓了一个风力发电机,从此家中亮起了灯”。
从许正祥工作开始,就没有停下发明创造的脚步,小的改造就有上百个,此外还先后获国家专利10项、科技进步奖10项、研发技术成果30多项。其中,多项成果已成功推广应用到青海油田二级单位生产现场,给公司带来的降本增效超2亿元人民币。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2013年挂牌成立了“许正祥职工创新工作室”。“许正祥职工创新工作室”位于涩北气田的井区一线,“只要想创新,有想法,就可以来到我的工作室”,许正祥为更多的职工提供了创新的便利。
在“许正祥职工创新工作室”除了一间摆满各种零件、制作器械的创新研发工房外,还有一间房间满满当当摆满了各种井下配件的成品和发明创造的作品。
“许正祥职工创新工作室”每周三和周六晚上八点的活动要求每个成员必须参加,但是当记者在星期天来到工作室后,仍然有好多职工在工作室工作,“好多同事只要有时间每天都会来工作室,大家一起探讨问题,分工协作,比我一个人做创新的时候要高效很多”,看到越来越多的同事能加入到创新的队伍中来,许正祥倍感欣慰。
“我不是专业出生,刚工作的时候连三视图都看不懂,许总很耐心地手把手教我,从不懂三视图,到能独立制图、看懂别人的图,再到能根据三视图制作出成品”。和许正祥做了14年同事的齐永锰在他的引导和帮助下,从采气工成长为青海油田采油技能专家。
图为“许正祥职工创新工作室”摆放的井下配件。 鲁丹阳 摄在创新工作上,许正祥总是能给予同事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同事遇到生产难题也总会得到他的帮助,“2009年我们第一次拆解进口设备,因为看不懂纯英文说明书,许总就鼓励我们大胆地拆解进口设备,因为如果不拆,就永远弄不明白它的工作原理”,齐永锰回忆。
创新不易,坚守更难,许正祥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高效直角节流器”,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只有7个零件,但是花费了他3年精力才研制成功,从复杂装置到7个零件是不断改进才成为"简约不简单",正是因为许正祥的脚踏实地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取得如此成就。(完)
上一篇:金哲宏祭拜亡父:儿子不孝 被关23年无罪释放回来了
下一篇:“史上最难”国考开考:“十九大”成为行测考试最热考点
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线下交易需谨慎!